澎湖博弈公投案「不同意」票數過半而未通過,以及
東土耳其斯坦獨立運動領袖‧熱比婭為主軸的《愛的十個條件 / The Conditions of Love》紀錄片
確定於高雄電影節復活的 這兩起事件後,
傍晚於電車上,讀到了破周報POTS復刊579期中,
編輯部 就日前關於 熱比婭及《愛的十個條件》這部紀錄片等相關新聞事件、議題,所撰寫的回顧手記。

文中,關於台灣民眾迴避、閃躲政治,進而認為藝術應與政治切割的該段敘述,
讓小說家‧司馬遼太郎《逃命小五郎》(收錄於短篇小說集《幕末 ─ 終結幕府‧十二則暗殺風雲錄》)短篇中,
對於桂小五郎(木戶孝允)那段苛刻、嚴厲至極的評論:

「......一逃再逃,四處奔逃,最後,竟然成了為逃而逃,反而忘了初衷,忘了當時的豪雲壯志,只是一味的逃。」

又不斷地在腦袋裡滾來滾去 ──

阿公阿嬤那一輩迴避政治,是為了保全性命及家人,免受國家暴力的清剿、暗算;
父母親那一輩迴避政治,則是由於前一代所遭受的恫嚇太過駭人,
復加上教育系統的灌輸、洗腦,二者雙重封鎖的影響
(然而,其中亦有不少人硬是掙脫了那兩層封鎖、正面面對周遭迎面而來的種種政治議題);

那麼,到了解嚴以後,
曾親自經歷、目睹總統、省長、直轄市長民選,
乃至政黨輪替、再輪替等等民主歷程的 我們這一代,
卻仍不時遇見同儕間,輕而易舉地以「這太過政治化、這是意識形態作祟」作為迴避迎面而來、甚且與己身相關的種種爭議議題
── 例如:最近的《愛的十個條件》與高雄城市影展爭議、稍早的閃靈樂團MV爭議等等──,
在沒有警總、秘密警察等等威脅下,我們又是為了什麼而迴避、閃躲必須作出判斷的每個時點/議題?

然後,又忍不住想起
大約8月底時,r同學於版上以全台聞名的「拜託~~」梗發言,
被某學妹批評為太過政治化,所版上應該多談論些所上學業、不應如此政治的歹誌...

嘛,這會不會太天真了點?
政治事務/公共議題,或說是 要你做出判斷、決定自己要採取的立場 這兩件事,
都是沒有辦法說一句不要,就能輕易徹底地迴避、躲掉的事情啊。

*********************************************************************************************************


《政治與藝術 ─ 一個口號的兩種用法》

文 / 破報編輯部
From / 破報復刊579期 http://pots.tw/node/3422



今年七月,
電影《渺渺》撤出澳洲墨爾本影展在台灣引起喧然大波。
製作《渺渺》的澤東電影公司台灣負責人陳寶旭
在回應記者詢問時,提到《渺渺》撤展是因為
墨爾本影展炒作新疆獨立運動精神領袖熱比婭紀錄片
《愛的十個條件》的新聞「太過於政治」,

她們認為
「該影展已演變為政治角力的場域,
影響了影展以藝術文化共同交流的前提,因此決定退出。」

陳寶旭也否認《渺渺》撤展
是為了「配合中國(政府)或是為了影片要行銷大陸」。

而今年十月高雄電影節預定播放《愛的十個條件》
遭到中國政府堅決反對,高雄市長陳菊在回應記者詢問時,
使用類似的語彙「(讓政治歸政治),讓電影的歸電影。」
堅持高雄電影節由文化團體選片舉辦,政治考量不應該介入影片放映。

兩組人馬,一個說詞,
令人不禁要深究,他們一樣使用「國語」,
而他們所謂「政治的歸政治,藝術的歸藝術」
到底有什麼不一樣的意涵?


《渺渺》是一部得到台灣國片輔導金,
由台灣導演以及香港澤東電影公司台灣分部製作的影片,
資金來源除了台灣輔導金400萬元以外,還包括香港以及中國的資金。
《渺渺》以墨爾本影展炒作政治議題為由,撤出澳洲墨爾本影展。

撇開綠營立委的意識形態與台灣人的民族尊嚴不談,
台灣一般人士不解:

《渺渺》是一部愛情影片,
就算是有中國的資金,有這麼嚴重一定需要大動作退出墨爾本影展嗎?


由於沒有先例,新聞局一開始不知如何回應,
之後在輿論壓力下,以及擔心立法院藉此削減來年預算,
新聞局後來以澤東公司未以台灣名義報名,
決定懲罰澤東電影公司,收回輔導金
並且取消對澤東公司下一部影片輔導金補助。

這樣的作法並不聰明,
因為沒有更好的電影與文化論述,
使得這個從台灣澤東公司報名手續不符規定而做出的懲罰
像在雞蛋裡面挑骨頭,成了為懲罰而懲罰的舉動,
讓台灣政府變得跟中國的威權政府看起來沒有兩樣。


台灣澤東負責人陳寶旭在媒體前面的發言之所以引起台灣群情嘩然,
恐怕是觸及了白色恐怖以來整體台灣人追求民主的痛苦經驗

陳寶旭說:「墨爾本影展太政治化了。」

面對政治壓力、問題卻又無法公開說明,
只好用一句話「太政治化了」籠統帶過的痛苦,
這樣的經驗五年級以上的台灣人真熟悉。


這樣的說法將我們帶回
一度將藝術與政治切割的年代,回到慘白的世界歷史:

還只是二十多年前,
在台灣不只是藝術、文化、
包括生活各面向仍然充滿對政治的強烈恐懼,
台灣人被長輩諄諄告誡不要碰政治,
藝術創作的標準、美的標準,有很長一段時間與政治切割。

我們被教導藝術是講求抽象的美感、具有普遍性的美感,
有很長一段時間台灣流行的是西方美學、西方藝術。

藝術一牽連政治,一牽連在地文化、在地經驗,
似乎便降低美感,降低了藝術價值。

政治對個人經驗的恫赫與對個人美感經驗的威脅
其實發生在全世界有極權政府存在的國家。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女性藝術家一喊出

「個人的就是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

在全世界得到女性跟男性的共同呼應,
因為世界各國活在強人政治威權體制下太久了。

個人的就是政治的-藝術的當然是政治的,
這個說法終於表達出人民的真實情感,
藝術便是嘗試誠實地表達出真實的情感與想法。

藝術當然應該可以與政治結合,可以有觀點有政治立場。
坎城影展當年頒發金棕梠大獎給
邁可摩爾(Michael Moore)批判美國政府的《華式911》,
坎城影展也頒獎給英國「老牌社會主義」導演
肯洛區(Ken Loach)《吹動大麥的風》,
證明電影之為藝術當然可以很有政治觀點。
政治與藝術並不互相杆格


那麼「政治的歸政治,藝術(電影)的歸藝術(電影)」
難道是一種錯誤的信念嗎?


這一次中國撤出墨爾本影展時沒有人大聲譴責賈樟柯導演,
因為他的聲明將他的政治立場表達得很清楚
身為中國人他對於漢維衝突有自己的觀點與立場,
他不希望與維族的精神領袖熱比婭同台,
這個說法雖然不盡令人同意,但是可以了解與接受他的立場,
也更清楚號稱中國獨立電影導演,賈樟柯仍然有充滿民族主義的一面
(不管他背後是否有任何妥協委屈,他發表了正式聲明)。

拍電影是藝術創作,撤展動作是政治動作,在這裡很清楚。

然而,當台灣澤東的負責人籠統地
「政治化」來指責墨爾本影展時,
她所要掩飾、所沒有說出來的是什麼呢?

是澤東公司對於未來在中國發展的經濟利益考量,
或者是澤東對中國、對漢人的民族情感以及對漢維暴動的政治立場?

陳寶旭不說清楚電影公司的真正考量,
只在這樣的一個事件中傲慢地(過於緊張地?)指責
訪問他的記者們無知(要記者回家study影展),
以墨爾本影展「太過政治化」
將她所欲隱藏的政治立場以及私人利益考量一語帶過是問題的表徵,

更嚴重的是
她自視為資深電影人的思考邏輯,
透過電視傳播將電影的定義帶回到《戀戀風塵》以前,
帶回到沒有導演敢處理政治議題、敢於批判政府的威權年代


這樣充滿隱藏議題,誤導觀眾的偽陳述,
嚴重斲傷台灣電影文化創意發展的思想基礎與歷史。


而當高雄市長陳菊回應記者
有關高雄電影節放映《愛的十個條件》時,
她也提到讓「電影歸電影,政治不要影響電影」。
而當她這樣說完不到48小時,最新的消息是為了「避免內耗」,
高雄市政府決定提前於9月22、23日放映《愛的十個條件》。

這樣的決定宣布之後,
中國政府仍然再度公開表達強烈反對,
此舉也引來台灣本土社團強烈抗議,咸認為陳菊向中國低頭。

至此,原本是文化活動的影展,
已經不折不扣成為政治角力的場域
(聽起來與兩個月前陳寶旭指責墨爾本影展太過政治化雷同)。

政治與藝術分家這面被高高舉起的大旗,
再也掩蓋不住中國政府的政治干預身影。
原來「政治的歸政治,藝術(電影)的歸藝術(電影)」這樣的想法,
只是文化藝術用來抵擋政治干預不一定有用的軟防線。

不管全世界各國影展單位對中國的態度是友善、挑釁
或者只是單純的電影文化交流,只要遇到藏獨、疆獨、台獨問題中國必定「嚴重」抗議。

高雄是否映熱比婭紀錄片的事件,
暴露兩個月前澤東公司的發行商Fortissmo,代表《渺渺》撤出墨爾本影展,
真正並不是如陳寶旭所言是為了「墨爾本影展太過政治化」,
而是商人在利益的考量下,毫無抵抗地順服中國政府意志的政治動作。


「與魔鬼的交易?」

1989年的中國政府已遠,
面對因為經濟茁壯而越來越有自信、轉變中的中國,
我們該更認真觀察,找出新的、善意的、有創意的互動方式。

從中國政府沒有堅持綠壩計畫,
以及從各地文化工作者與政府的應對過程,
可以看出現在的中國政府在文化活動與思想自由上似乎越來越有彈性。
重要的是每一個個人在回應各種中國政府所設定的限制時
可以有所堅持而非一昧揣摩上意。

台灣地狹資源有限,
但是過去六十年來在台灣經過多少政治風雨所累積至今的民主自由文化,
是我們源源不絕創意的厚土,是台灣人最寶貴的資源之一,是台灣人的靈魂。

如果在要以我們的民主自由交換中國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
不啻為浮士德與與魔鬼的交易。

我們換來的經濟利益能維持多久?
三年、五年、十年?

這樣的經濟利益讓我們逐漸與中國的統治者靠攏,
頭也不回地追求經濟利益,無視於血汗工廠、遍地污染、貧富差距與人權喪失。

十年後,我們空虛的靈魂真能披著金縷衣的外殼?

如何與中國持續進行貿易、建立友誼,
並且不喪失台灣至今擁有一點點珍貴的民主與自由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每一位與中國打交道的台灣人都應該牢記,

維護民主與自由,不能沒有你,一個都不能少

台灣的文化界與知識份子勇於向台灣政府挑戰之際,
面對中國政府逐步逼近的絲絨監獄,可有發聲的勇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kiyama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